千岸科技的創始人是“計算機理工男”何定。
何定的創業背景,跟安克創新的陽萌、致歐的宋川、傲基的陸海傳等,非常接近,都屬于“海歸派”賣家,也都在留學或海外工作期間,就開始了電商生意。
圖/千岸科技創始人何定
如今,安克創新、致歐和傲基都已經上市,何定也帶著千岸科技也上市了。
然而,千岸科技是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的,而安克創新、傲基、致歐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。
千岸科技科技的起點,與其他三家公司很接近,但目前在各方面明顯掉隊。
何定于2010年創立千岸科技,同年,宋川和陸海傳創立致歐、傲基,而在2011年年底,陽萌才在長沙創立安克創新。
這一幫“留洋歸國派”賣家,雖然彼此在海外的經歷各不相同,但他們幾乎在差不多的時間里,在國內創立了跨境電商公司。
然而,在十多年之后,起點相近的千岸科技,在營收、品牌等方面,已經被遠遠地拋在后面了。
2023年,千岸科技實現營收14億元,遠落后于安克創新的175.07億,致歐的60.74億,傲基的86.83億。
雖然說人各有命,氣運不同,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,雄雞兩翼,飛不過鴉。在創業的賽道上,雖然起點相同,但最終有先有后,其實也沒有什么可說的。
然而,相同背景、經歷的人,總是會不自覺地會進行對標,也會被別人進行對標。
千岸科技在創業初期,同樣具備了天時地利,原本有機會踏上更高的臺階,然而,它一度局限于“精鋪+爆款”的模式,而錯失了許多發展品牌的良機,如今雖然在新三板上市,年入14億,打造了一系列爆款產品,但想必它多少還是有些“失落”。
從千岸科技的發展軌跡上,我們多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參考。「藍海億觀」在此嘗試著做一些復盤。
01.
從“精鋪”,到“品牌” ,千岸科技下了一個大決心
20多年前,美國電商尚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。
彼時,何定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留學。在冬季交通不便之時,許多同學經常在網上購物,何定也快成為了一個網購愛好者。
在2002年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期間,何定開始在eBay賣二手產品,經常從國內進口航模。
何定認為,跨境電商的優勢在于,將中國供應鏈與海外電商連接起來。
為了更貼近中國供應鏈,何定回到了國內,在跨境電商大公司澤寶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副總經理,對跨境電商有了更深的認知之后,在2010年成立了深圳千岸科技。
海外留學經歷、計算機專業背景、大賣家公司的工作經歷等,讓何定站在了比一般賣家更高的起點上,在2010年創立千岸科技之后,第一年就做了幾千萬元,到2016年變成四五個億,基本上保持每年接近一個億的速度增長。
作為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,何定一開始便發揮自己的“計算機”優勢,引導團隊自主研發了供應鏈管理系統、亞馬遜運營管理工具和品類大數據分析等系統,用技術手段提升了賣貨效率。
當時,千岸旗下的消費電子品牌iClever,在第一年便創下了千萬級的營收。
剛開始,iClever主打兒童耳機、鼠標和鍵盤等消費電子產品,在2014年以后,何定將公司開到了譽有“世界超市”的義烏,迅速擴充了豐富的SKU,也催生出其他的新品牌,包括文化藝術品牌Ohuhu(主營繪畫筆、畫本、畫架等)也是同一年推出的。
圖/Ohuhu官方獨立站
在這段時間里,千岸科技不斷擴張品類,品牌數量一度擴張至10個,包括Ohuhu、Tribit、Sportneer、iClever等。
然而,這些品牌雖然稱為“品牌”,但千岸科技并沒有將它們真正地按照“品牌”來運作。
何定和他的團隊很長的時間里都認為,在跨境電商賽道上,并不能講一個“性感”的故事,賣家能夠將貨賣出去,能夠賺到錢,就不錯了。
在這一思路的驅動下,千岸科技一直堅持“精鋪”的路線,只要可能賺到錢的品類,都盡量去做。
當時千岸科技有幾個產品團隊,每年開發出幾十款新品,投放到市場測試,可能一半成功,一半失敗。失敗的砍掉,成功的就繼續做。
通過這一模式,千岸科技的產品線逐漸鋪開,從電源適配器開始,擴張到3C,接著再擴展到家居、藝術、園藝等。
這一模式,雖然不像有棵樹、通拓等鋪貨賣家,動輒鋪上幾千、幾萬、甚至幾十萬個SKU,然而,“精鋪”的本質,依然還是“鋪貨”,完全與做品牌的道路相背離。
基于“精鋪+爆款”的模式,千岸科技的團隊,一門心思用于開發、銷售能夠賺錢的產品,同時非常在意投入產出比,在運營上,緊緊圍繞著“賺錢”這件事來,而忽略了戰略聚焦,并做一些“不那么賺錢”的動作,為其“品牌”輸送足夠的養料。
這導致一個結果,那就是千岸科技賺到了錢,收入從幾千萬元上升到了四五個億,但其旗下的品牌缺乏足夠的“品牌力”。
如果不是2014年跨境電商發生的一個分水嶺事件,千岸科技可能會繼續在“精鋪”的路上持續走下去。
2014年之前,全國做跨境電商的賣家并不多。大部分賣家通過在美國開賬戶方式來運營,這一門檻擋住了很多新賣家,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競爭環境,讓千岸科技這樣的賣家,比較輕松地賺到了錢。
然而,在2014年開始,亞馬遜在中國設立招商團隊,且招商力度非常大。接著,一大批賣家涌入,整個跨境電商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大變化。
千岸科技也受到了波及,利潤率逐年下滑,每一年大概會下降五個點。
這讓何定及其團隊感到了焦慮。
當千岸科技的利潤持續下滑之際,比其晚一年成立的安克創新,卻活得很滋潤。在大量賣家涌入亞馬遜的背景下,安克創新的充電品牌Anker的營收,繼續走高,且其利潤絲毫沒有受影響,因為它已經開始享受到了品牌溢價。
安克創新的成功,這讓許多賣家認識到,在亞馬遜上是可以做出品牌的:當越來越多的顧客,通過品牌關鍵詞來找到你的產品,這意味著你的品牌力在亞馬遜不斷提升。比如,顧客要購買安克創新的充電器,直接搜索“anker”,而不是搜索“充電器”。
顧客直接搜索品牌關鍵詞來買你的產品,意味著你不僅有“顧客”,同時開始有了“用戶”,并開始慢慢擺脫價格戰的苦海。
相比Anker持續收取品牌帶來的利益,千岸科技的10個“品牌”,只能持續地通過白熱化的競價,與越來越多的新賣家一起,爭奪通用關鍵詞的流量,這導致了千岸科技的利潤持續下滑。
在這種背景下,何定果斷“剎車”,決定從“精鋪”模式全面轉向品牌化。
千岸科技逐步砍掉市場表現不突出的產品線,將原有的10個品牌,縮減至智能體育、智能聲學、智能家居這3條主線。
圖/千岸科技三大品牌旗下的產品
這些精細運營的品牌,涵蓋繪畫筆、兒童耳機、藍牙音箱和自行車用品等產品,給千岸科技帶來了更健康的收入,其綜合毛利率提升到了39.99%。
2023年,這些品牌在亞馬遜、eBay、獨立站等跨境平臺,為千岸科技貢獻了13.87億元的營收。
2016年,千岸科技獲得5000萬元的A輪融資,估值達到5億元。
當然,這次融資,只能算是一個短期的偶然事件,當時何定并沒有清晰的轉型思路。
不過,從客觀上講,這次融資為千岸科技的品牌化轉型,能夠提供實實在在的彈藥。
02.
“押寶”亞馬遜,霸榜北美市場,暗藏隱憂
千岸科技雖然踏上了品牌化道路,但依然對亞馬遜這一單一渠道非常依賴,其90%以上的營收來自亞馬遜。
相比之下,安克創新乃至傲基、致歐,對亞馬遜的依賴更低很多。
2022-2023年,亞馬遜為千岸科技貢獻的營收分別達到了14.65億元和12.96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95.22%、92.56%。
千岸科技的自有品牌也在eBay、獨立站、速賣通等電商平臺銷售,但合計營收占比僅為4.01%。
由于對亞馬遜過度以來,因此,千岸科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,要先做成“亞馬遜品牌”,然后才能像安克創新、添可等那樣,良性發展成為覆蓋線上、線下的“多渠道品牌”。
目前,千岸科技的多個品牌在亞馬遜均表現不錯,爆款頻出,營收也相當可觀。
其中,戶外運動品牌Sportneer的產品,是亞馬遜細分類目Best Seller的常客。
比如,一款負重沙袋,近30天的銷售額達52.8萬美金,而一些熱銷SKU的年銷售額,在一年內超過500萬美金。
我們以一定數量的ASIN為考核樣本,用賣家精靈sellersprite.com工具,對千岸科技的諸多品牌銷售情況進行預估和分析。
數據源/賣家精靈sellersprite.com
近30天內,Sportneer在亞馬遜北美站上200個ASIN的銷售額,達到了1829萬美金,遠超Ohuhu的839萬美金,而iClever的130個ASIN和Tribit的48個ASIIN,預估銷售額分別為309萬美金、80萬美金,表現相對較弱。
在產品維度來看,千岸科技的數碼電子、藝術創作、家居庭院和戶外運動四個領域,都有這不錯的表現。
2023年,數碼電子產品是千岸科技最大的收入來源,為其貢獻了4.29億元營收,其次為文化藝術創作產品貢獻了3.45億元。
而家居庭院和戶外運動產品的營收呈現下滑趨勢,分別從2022年的4.75億元、3.17億元,下降至2023年的3.1億元、3.03億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文化藝術創作領域的毛利率達48.43%,是千岸科技四大產品板塊中毛利最高的。其中,Ohuhu旗下的酒精馬克筆年銷數億元,在亞馬遜平臺的市場占有率近40%,有一騎絕塵之優勢。
繪畫用品背后,往往有一個愛好者人群品牌。
愛好者產品的特點就是,顧客對產品本身非常挑剔,但是一旦選中了產品,往往對價格相對不敏感。此外,愛好者會有一個圈子,只要這個圈子里的人的需求得到非常好的滿足,就會被圈子認可,進一步擴大銷量。
Ohuhu曾有一款產品,3000套上市幾個小時就賣空了,這就是圈子的力量。
賣家精靈數據顯示,Ohuhu旗下的200個ASIN的總銷量,達到了839萬美元,類似于酒精馬克筆的爆款在持續增加。
數據源/賣家精靈sellersprite.com
在品類開發和供應鏈合作模式上,千岸科技采用了自主研發、合作研發和選品三種模式,互相支撐,互為犄角。
從市場角度來看,千岸科技的市場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,兩地合計占據了總營收的90%以上。2023年,北美市場所貢獻的營收為9.04億元,占比64.61%,歐洲市場貢獻的營收為3.42億元,占比24.44%。
此外,千岸科技正逐步進軍亞太市場,如大洋洲、南美洲、非洲等。雖然這些市場目前合計的占比相對較小(1.75%),但相比2022年0.45%的占比,已經有所提高,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,這些市場具備長期潛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千岸科技的庫存貨值高達17.89億元,占總資產的28.01%,且備貨規模較大,主要分布在亞馬遜FBA倉、自營倉和第三方倉庫,產品面臨較大的跌價和滯銷的風險。
03.
千岸科技的獨立站,營收占比小
千岸科技全面踏上了品牌化的道路,因此,對獨立站非常重視。
然而,目前獨立站僅為千岸科技貢獻了2.23%的營收,雖然占比較小,但已經成為了亞馬遜之外的第二大營收渠道。
其旗下幾大品牌,都有獨立站。
從近3個月(7-9月)的總訪問量來看,Ohuhu無疑是“流量擔當”,以87.4萬的總訪問量遙遙領先。其次為Tribit(36.7萬)、iClever(17萬)、Sportneer(3.8萬)。
在直接訪問方面,Ohuhu和Sportneer的表現最為突出。
Ohuhu的直接訪問量達33.42%,而Sportneer略高,達到了34.47%。這種直接訪問的流量,往往來自于忠實用戶。
Ohuhu,作為一個繪畫用品品牌,用戶群體較為垂直,旗下繪畫產品是易耗品,特別是畫筆、墨水等,而且這類消費者有自己的興趣社群,對產品本身非常挑剔,一旦找到喜歡的繪畫產品,會持續復購,直接輸入網址,訪問獨立站就成了習慣。
而Sportneer的直接訪問(34.47%),則反映了戶外運動群體的忠誠度,尤其是那些有長期健身習慣的消費者,他們在定期購買健身器材(尤其是一些耗材)或戶外裝備時,往往會直接訪問網站。
圖/Sportneer官方獨立站
然而,Tribit和iClever在這一維度上的表現較弱,分別是26.78%和27.6%,它們的用戶更多是通過搜索發現產品,而非直接訪問。
自然搜索是千岸科技各品牌的另一大流量來源,iClever和Tribit在這一方面拔得頭籌。
iClever和Tribit的自然搜索占比不相上下,分別達到60.53%和60.38%。這意味著,大量用戶是通過特定關鍵詞找到它們的,尤其是iClever的兒童耳機和鍵盤,目標用戶通常會進行較多的對比搜索,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。
Tribit作為音頻設備品牌,用戶往往會先了解品牌評價和測評,這也為它帶來了穩定的搜索流量。
圖/Tribit的品牌獨立站
相比之下,Ohuhu的自然搜索占比略低,為43.93%,這可能是因為其繪畫工具市場相對小眾,用戶基數較窄。Sportneer在自然搜索上更低,僅為34.21%,這表明在戶外運動設備領域,品牌間競爭激烈,Sportneer的SEO還有提升空間。
在社交媒體流量方面,Ohuhu以13.00%占據榜首。
Sportneer緊隨其后,社交媒體占比11.58%,相比之下,iClever和Tribit的社交媒體流量分別是8.6%和3.08%,相對低調。
Ohuhu背后,是一個愛好者人群圈子,其產品很適合在社媒上傳播。
Ohuhu打圈子的手法主要是通過社媒,例如YouTube 、Instagram、Facebook和官網等,與用戶互動,形成一個圈子粉絲群。Ohuhu 在發布產品前,往往會做做足市場宣傳, 比如幾月幾號幾點開始在亞馬遜上開售。
于是,就往往會促成不少爆款的誕生。如上文所說的,Ohuhu 曾有一款產品,上市幾個小時,3000套就賣空了,這就是社媒和圈子的力量。
結語:千岸科技雖然比安克創新、致歐、傲基等跑得更慢,但在2016年就認識到了品牌路線的重要性,并在這幾年做了不少鋪墊。我們相信,它會走出一條更扎實的品牌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