藍海億觀網2020年10月19日 334
““工廠不做跨境電商,不做品牌,5年后會死掉一半。”這是流傳于外貿工廠圈的一句話。此言雖有一些夸張,但反映了許多外貿工廠和B2B外貿人的焦慮。”
“工廠不做跨境電商,不做品牌,5年后會死掉一半。”這是流傳于外貿工廠圈的一句話。此言雖有一些夸張,但反映了許多外貿工廠和B2B外貿人的焦慮。
外貿工廠主廖先生生產中高端牛仔褲,主要銷往日本。前幾年,業績非常好,工廠幾乎365天連軸轉,有時連國慶、中秋著這樣的法定節假日也沒有休息。為了趕訂單,給員工發加班費,發紅包。
近兩年,廖先生感到生意越來越那做。一方面隨著電商的崛起,單量在萎縮,一方面,包括價格、成本在內的信息在互聯網時代很透明,利潤被顧客壓得很低。
在利潤微薄之下,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問題,可能要賠錢。 一年忙到頭,支付了廠房、設備供應商貨款,再發了工資和獎金,能不虧已是萬幸。 (文末掃碼,入精英賣家群)
廖先生有時動了把工廠關掉的念頭。但轉念想,萬一疫情后經濟回暖,工廠團隊已經散了,要重新招募人才,將非常困難。
朋友勸說他做跨境電商,但廖先生非常猶豫。 他的一個工廠主朋友,去年做跨境電商就虧了將近300多萬。
外貿工廠大踏步轉型跨境電商,建團隊,找物流,燒廣告,最終虧錢的例子,其實很多。
東莞工廠主劉先生也經歷了類似的轉型之痛。
劉先生也一直聽聞,工廠不轉型就等死,但他的工廠做了快10年了,一直沒死,只是少賺了一些。
然而,禁不住亞馬遜創富故事的一波又一波的激勵,他大踏步地走向了轉型之路。
劉先生的產品成本大約僅為20多元人民幣,但一些從他這里拿貨的賣家,在亞馬遜上賣出了30多美元。
利潤相差大約10倍左右。如此高的利潤空間,實在讓人動心。
劉先生自己做工廠,產品多,成本也可以控制,來不及測款,一下子就決定要做5款產品,每款500個,一共2500件商品,批量發到亞馬遜FBA倉庫。
抱著美好的期待,劉先生開始自己動手運營起來。然而,貨物到了好一陣子,連一個單都沒有,逼得他只得加大燒廣告的力度。
當廣告燒到100多美元時,終于出了兩個單。
此時,已經到了過年時間,沒當回事的劉先生設了一個假期模式,便回家過年了。
沒想到,假期回來之后,帳號顯示“不可售”,且還引發了帳號審核。
劉先生力不從心,下定決心,以高薪挖了一個有經驗的老鄉來負責運營,同時還配了三個助手。
經過一系列的運營和調整,店鋪總算穩定下來,能夠日出十多單了,但賺的錢,遠遠不夠給團隊發工資。
老鄉向劉先生建議,要擴大規模,只能刷單,而且是要做FBA刷單。
滿懷期待的劉先生一下子給足了資源。團隊陸續刷了800多個評論(review),總共算下來,包括產品成本在內的費用,花了15萬。 (文末掃碼,入精英賣家群)
鑒于刷單的風險,老鄉在操作時,也盡量謹小慎微,盡量避開一些明顯的大坑。
刷單就是效果好。店鋪很快能出100多單了。劉先生感到前景廣闊,心情大好,還特意獎勵了一下團隊。
為了不錯過接下來的旺季,劉先生準備大干一場,一下子發出了80萬的貨到亞馬遜FBA倉庫。
店鋪依然在穩定出單,旺季爆單的指日可待。
然而,就在旺季前夕的10月份中下旬。亞馬遜毫無警示地刪掉了所有review,listing排名跌入懸崖。
要命的是,4萬多件商品壓在亞馬遜FBA倉庫。
劉先生想繼續挽回,重新調整listing,但是看到其他listing也相繼出問題。如果繼續按照燒廣告、刷單的模式,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。
前后虧掉的錢,已經達數百萬,劉先生對轉型之路感到非常迷茫。
工廠轉型之路充滿艱辛,但成功轉型的案例也有不少。
近日,亞馬遜全球開店報道了大拇指科技從工廠成功轉型跨境電商的例子。
大拇指科技曾是典型的B2B外貿工廠。在四五年前,B2B外貿業務進入嚴重經的瓶頸期,開發新客戶變得越來越困難,即便談下了新客戶,工廠幾乎沒有議價能力。
2016年大拇指科技果斷走向跨境電商道路,在亞馬遜上銷售健康美妝和個人類別產品,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:
1. 銷售額每年增長100%,2018年增長300%
2. 已覆蓋亞馬遜美國站、歐洲站、日本站等多站點,多個站點拿下Best Seller;
3. 旗下Fairywill品牌進入亞馬遜Top3 ,入選亞馬遜uanqiu開店“百強品牌”。
毫無疑問,大拇指科技是工廠轉型跨境電商的優秀生。
同樣的,深圳跨境電商大賣家綠聯也經歷了工廠轉型的蛻變。
綠聯的前身工廠曾做代工,一直躲在國外品牌商的背后,做著默默無聞的“幕后英雄”,利潤極為微薄。
有一次,綠聯的創始人張清森有一次收到一個外國客戶的郵件。外國客戶要求降價,并發來一個同行的報價。該報價只低了1美元。
張清森感到非常無奈。這批貨已經做好,不降價,就會積壓一批可能無人要的庫存。萬般無奈之下,值得被迫降價。
張清森意識到,做“公模”產品,永遠會被外國品牌商和采購商隨意擺弄,最終導致很多產品,除了logo不一樣,其余都一模一樣,陷入了白熱化競爭的死循環中。
受夠了被外國品牌隨意擺弄的日子,張清森雷厲風行,組織了包括自己在內的3人團隊,推出了“綠聯/Ugreen”這一品牌,向天貓、速賣通、亞馬遜等國內外電商平臺進軍。短短幾年,綠聯迅速發展,早在2015年前后就做到了2個億。
張清森分享了轉型的三個要點:
1. 小點切入,做好做透:
綠聯的起步產品是數據線。當時競爭已經非常激烈,但張清森決定將其做好、做透。當時數據線大部分是1.8米,基本是按照老外的標準來做的。綠聯考慮到不同的使用場景,推出0.5米,1米,1.5米,2米,3米,5米等等長度,受到用戶的歡迎。
在產品質量上,也力求做到極致。
2. 獲得品牌口碑后,再行擴張,并力求微創新:
做好數據線,并獲得口碑之后,綠聯盯上了排插。當時智能手機風行,許多手機用戶經常找不到充電口。
綠聯推出排插+USB充電口,一下子收到了消費者的歡迎。連小米也跟在它后面,做起了USB充電口排插。
隨后綠聯推出車載配件。當時的車充的電流2A,充電很慢,有時超負荷,造成產品壽命短。綠聯開發了車充3.4A的電流,銷量很快超出預期。
3. 狠下功夫,提升品牌和產品形象
在互聯網年代,產品本身就是品牌的自明星,將工業設計引入到產品中,全力提升產品形象,繼而提升品牌形象。
做跨境電商與做外貿工廠有哪些不同?如何實現突圍?
1. 從“仰仗業務員說話”到“讓產品自己說話”
傳統外貿工廠,要拿下訂單,除了生產能力和資質,關鍵在于業務員的“說話能力”,即與客戶溝通時說服他們的能力。
而在做跨境電商時,產品直達終端消費者,與千萬條listing上的產品同臺競技。此時,產品必須能夠自己“說話”,證明自己的用途和優勢。
因此,抱著謙卑的心態,沉入市場周靜,做出有“ 市場自我表達力”的產品是非常重要的。
正如綠聯創始人說的,要用“五星級酒店的實力來做沙縣小吃”。
2. 斬斷對采購商的依賴,以終端消費者視角來做產品
傳統的外貿工廠,緊緊地圍繞著采購商的需求來做產品,功能、尺寸和外觀,一切由他們說了算。
此時,市場調研和判斷的壓力,全部壓在采購商身上。對于采購商來說,判斷失誤,就意味著將搞砸這批貨,反而對于工廠來說是輕松的,一旦移交貨物,就跟自己無關了。
久而久之,工廠與終端市場脫節,好像盲人一樣,完全被人牽著走。
工廠轉型跨境電商之后,終端消費者不會告訴你,他們喜歡什么顏色,要用什么材質,需要增加什么功能。
這些東西,全部要工廠自己來把握。沒有把握準確,對不起,市場很快會懲罰我們。
3. 全鏈條服務,增加核心價值
外貿工廠交貨后,就收到了錢,產品在售后遇到的事情,跟自己無關了。表面上是省事,但實際上脫離了最關鍵的群體——用戶,成為產業鏈最末端的一環,最后被采購商和品牌商任意宰割。
工廠轉型跨境電商之后,除了研發、生產和銷售,更重要的一環是,與終端消費者面對面站在一起了。
消費者的喜厭歡憂,一切都在我們的視野之中,售后雖然繁瑣,但由此沉淀下來的市場信息和數據,發過來反哺工廠的產品研發和品控,對于品牌成長大有裨益,同時讓工廠迅速從產業鏈末端持續上升,把握了產業鏈的核心價值。
4. 小步慢跑,多次試錯,穩步前行
在上文中的外貿工廠主之所以掉入大坑,主要是因為仗著自己是工廠,有產品,有資金,并對轉型期望過高,步伐太快。
工廠老板如果自己對跨境電商不了解,在自建團隊的情況下,在一開始的時候,就應該將工廠與跨境電商團隊切割出來。
工廠歸工廠,跨境電商歸電商。工廠可以提供產品支持,但要獨立核算,如果工廠暫時不適合,可以支持跨境電商團隊從外部采購。
歸根結底,一定要小步慢跑,不能一上來就大砸資金和貨物。在摸清楚了平臺規則、政策和流程之下,再穩步擴大,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。 (藍海億觀網egainnews)
藍海億觀網跨境賣家交流群!
跨境24H頭條資訊,關注跨境平臺最新政策推送行業最新動態。
全球跨境市場分析、電商政策及選品思維邏輯解讀。
知名跨境大賣財報分析,真實案例分析站內站外引流促單實操技巧!
掃碼入群,與同行共贏
留點想法
評論列表(0條)
藍海億觀網2021-04-14
藍海億觀網2023-03-13
藍海億觀網2021-01-12
藍海億觀網2021-06-30
藍海億觀網2020-04-24
藍海億觀網2021-03-01
藍海億觀網2020-03-30
藍海億觀網2023-09-27